第一座歌德館是在 1913-1920 年間在 Dornach 山上建成的,建築材料主要以木材為主,外型是兩個圓頂連接起來,線條圓潤,由於設計前衛(和傳統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有很大分別),當年落成後便備受討論,也可能因為某種原因(德國的國家主義興起),在1922年的平安夜被惡意縱火焚燒成為灰燼,使之前在一戰時仍繼續興建的努力化成回憶
雖然受到歌德館被破壞的嚴重打擊,之後一年 Dr. Steiner 不斷團結起世界各地的人智學團體,計劃重建第二座歌德館。憑著保險賠償和各界的捐獻,經過多次和當地政府交涉,第二座歌德館終於在1925年開始動工。但因為 Dr. Steiner 在1925年3月逝世,所以 Dr. Steiner 只有構思現時的歌德館的外型,內部設計和裝飾是後人在往後的幾十年自行創造的
第一座歌德館的兩個圓頂,較大的一個在觀眾席之上,而較小的一個在表演的舞台上,一個代表外在的影響,一個代表內在的靈性,雖然外表不同,但現在的歌德館也擁有同樣的設計,而且在原址興建,兩座歌德館實際大小其實也差不多一樣
兩座歌德館擁有不同的形態是因為 Dr. Steiner 覺得歐洲在一戰後已經改變,所以歌德館建造的物料和形態也需要改變,而且因為 Dr. Steiner 已經住在 Dornach 十年,所以第二座歌德館融入了不少當地地勢的原素,正如其中一張明信片中,歌德館和山上的懸崖和山勢有一種聯繫,所以第二座歌德館只會在 Dornach 才有這形態
歌德館的正門向西,也是近觀眾席的一邊,雖然全座歌德館以混凝土和鋼筋建成,但身為二十世紀其中一座最早以混凝土塑造自由形態的建築物,近正門的一邊擁有很多優美的曲線,十分能融入環境和開放給其他人進入。歌德館側面的相片是從南面拍攝的,所以右邊是東面舞台,左邊是西面正門,這方向可以清晰看到線條的變化,東邊是直線為主,西邊以曲線為主,中間的柱可以看出這種形態的改變,而書中說當年造西面的夾板是要用造船的技術造成弧形,和東面又長又直很不同。東面和西面的窗也有很大分別,東面是要保護內在會比較細小,而西面的大窗是對外開放的,這也配合入口在西面代表過去,而舞台在東面代表未來。
關於歌德館,除了可以參加一個小時的導賞團,還有一本書作詳細介紹該大樓過去的歷史和細節,未來會寫寫歌德館的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