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認真耕耘田地時,就會有特別的發現,這次和以前一樣是清朝銅錢,就像是每一塊土地給予的肯定。
可能因為這位置最近最方便,所以最大的一塊田以前一直不斷被人開墾利用。由於沒有休息過,這塊地的土壤質素是最差的,而生長出來的野草也是最惡的。這塊地主要生長出來的野草是香附子,又名莎草,而在香港本地農民會叫它作「雷公頭」,密密麻麻像草皮。我認為在眾多種野草當中,以這種草為之最惡及最難處理,因為這草除了有在泥土上面能刺穿膠膜的尖葉,在泥土下也會有一粒粒的根塊。就算把表面的草拔掉或燒掉,地底下的根塊也能再生。而且它們還會以橫根繁殖,如果不把根塊移除而只是不斷翻田,這種草只會越來越多(像現在這樣)。而且香附子能釋放一些化學物質,能把其他植物的種子發芽抑制,所以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
能有效處理這種野草的方很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人手逐一清除拔掉,但過程十分廢時失事,花了一個星期也只能處理三份之二的面積。而且就算拔掉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為土壤結構一日不改善,這些頑劣的野草也只會不斷生長出來。未來這個區域一來要不斷種綠肥作覆蓋,二來要加入堆肥去改善土壤結構,這樣才能長遠根治香附子的問題。
整地起壢後,一開始不是馬上去種菜,因為這塊土地太累了,地力不足以支持產出。而且種菜需要用活生生有生命力的堆肥來提供養份,所以頭半年只會種植綠肥和做堆肥。
相對於引入幾百公斤或以噸計的肥料,種植綠肥只要幾公斤的種子就足夠提供土地所需要的養份。這是因為其中一種最主要的綠肥植物就是豆科植物,當豆科植物生長時,根部會生長出根瘤及分泌物質來培養根瘤菌,根瘤菌可以把在空氣中死的氮氣拉入土地中,成為有生命的氮元素給予植物使用。除了豆科植物,綠肥也會包括其他非豆科植物,一來這些植物可以透過光合作用來提供碳元素,二來所有植物也會透過根部和其他微生物發展共生關係,微生物可以透過植物的分泌物來幫助分解及解開在土壤中植物未能自行吸引的養分。
當綠肥植物生長到成熟時,把綠肥割下拿去作堆肥,或者打碎直接還田,綠肥所產生的營養就可以成為下一茬植物成長所需要的輸入。這樣透過綠肥或動物糞便製作堆肥所產生的養份,才是健康和保持地力的方法。當然因為種植綠肥和做堆肥所需要的時間和人力,在現今社會實在難以合乎「經濟效益」,所以在香港主流大多不會採用,研究和討論更加少有。
種植綠肥其實沒有特別技巧,但種子的選擇卻要一定親身的經驗。在外國,種植綠肥會採用超過十種以上的種子混合播種,除了主要的豆科,禾本科和其他品種也會用上。因為天氣因素,在香港春夏季能使用的種子品種和在外國使用的絕對不同,而且因為銷售渠道問題,在香港選擇春夏季綠肥作物有一定難度。由於選擇不多,這次第一批綠肥只選了三種植物,就是青皮豆、太陽麻和向日葵,未來看看效果如何。